首页 爱丽丝书屋 娱乐明星 娱乐:巨星演员

第八卷 第2622章 十月围城

娱乐:巨星演员 一条舔狗 2072 2024-03-04 04:44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

  那个时候国内文化产品不多,人们可以选择的余地较小,所以时尚而又新潮的香港电影瞬间席卷了全国。

  但是后来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的优势不再明显,而且随着影片质量的下降,甚至出现了不断衰败的迹象。

  但是香港的电影人在困境面前,表现出了十足的魄力。

  那时候的他们只有两条路,要么去好莱坞,要么来内地,而他们最终还是顶着压力选择了进军内地市场。

  当然选择与时俱进、迎难而上是当时香港电影人孤注一掷的无奈之举,但也是最明智的选择,事实证明这些人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经过近20来年的摸索,香港电影也迎来了绝处逢生的新机遇,接连创造出了不少口碑好、质量高的佳作。

  比如获得多次提名、囊括各大奖项的经典影片《十月围城》。

  这部电影绝对是当年各大影片里的黑马,从票房收视率来看,《十月围城》在内地的票房接近3亿,收益相当不错。

  从影片知名度来说,这部电影先后获得了八大电影奖项,提名奖项更是数不胜数了。

  《十月围城》这部电影的成功,让观众看到了香港影片的另一种发展契机,那就是多方合作拍片。

  香港电影的创意永远是无懈可击的,新颖而又奇特。

  因而直到现在,港风文化也是众多观众朋友们喜欢和追捧的一大时尚。

  不论过去多少年,这种经典的怀旧感都历久弥新。

  但另一方面在影片制作和投入上,香港影片却难敌好莱坞大片和内地商业片的联合冲击。

  所以面对这种窘境,香港电影人做出了非常大胆而明智的选择,那就是顺势而生,选择和内地合拍电影。

  一方面,合拍影视剧的确弥补了香港电影制作背景上的不足。

  另一方面,这也使得香港文化的本质流失殆尽。

  不少观众吐槽其早已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感觉,而这也是香港电影近几年衰落的主要原因。

  不过,电影《十月围城》无疑是合拍片中的黑马之作,完全改变了当时香港电影发展的窘境,给香港电影人展现了新的生机和无限可能。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香港电影人破釜沉舟地孤注一掷之作,所以整个电影的看点十足。

  从演员的阵容到故事的情节,再到阐释的情怀和内在的气质无一不是亮点和爆点。

  《十月围城》作为一部具有主旋律的影片,拍摄过程中投入了很多的人力及物力去营造和还原当时历史上的真实场景。

  所以,不少观众表示在观看影片时切身感受到了那时的香港是什么样子。

  这种真实风貌的倾诚还原的确让观众看到了制作者的真心和诚意,也收获了不少好评。

  除了用心和真实的场景制作,该影片在演员服装和造型上也下足了功夫。

  据悉为了达到影视效果,演员张涵予每天上妆都需要耗费9个多小时。

  所以正是全体剧组人员的诚心付出,才有了整部影片精良的呈现效果。

  显而易见,整个2009年最成功的电影,要数《十月围城》,它的成功不只是票房成功,更表现为出奇一致的好口碑,豆瓣的评分,达到8.4分,有评论家认为,《十月围城》提升了中国商业电影的品质。

  而这一切,首先来自于《十月围城》在文学上的成功。

  这里面的文学,不是那个狭义的“文学写作”,而是指电影里的文学元素:叙事、人物塑造、以及细节和对白。

  《十月围城》有一个较为严谨的故事,人物饱满鲜明,由每个小人物的生活线延伸出去的故事,也都是有说服力的,而整个故事的立意,既做到了政治正确,又有时代立足点,其中那些激昂慷慨的句子,已经成为新的流行语。

  电影的成功,首先得是文学上的成功。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所以出现那么多让人难忘的电影,是因为,那个时代,是一个文学的年代、小说的年代,文学势力强大,电影似乎必须要和文学联姻,形成一种包办婚姻。

  第五代导演们纷纷在小说里寻找题材,把《收获》《当代》《花城》翻来翻去,虽然由于出身、学识、经历的限制,使他们本身的文本创作能力比较匮乏,但好在有那么些好小说支撑着,他们完全可以不必担忧题材和故事。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小说开始没落了,要想找到合体的文本,已经越来越不容易。

  包办婚姻不吃香了,包办婚姻培养出来的男女被晾在了沙滩上。

  电影制作者们于是尝试独立创作,开始是组织作家创作班子,邀请作家做命题作文,随后开始雇佣更容易掌控的专业编剧―――结果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就是《武则天》《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甚至《投名状》《画皮》,而且,一个奇特的现象是,在“编剧”职务下挂名的人越来越多,《投名状》的编剧,甚至有八位之多,这分明显示了某种严重的不自信―――没有诸葛亮的时候,只好多凑几位臭皮匠。

  而当我们在他们的失败中寻找经验的时候,就会发现,文本方面的失败成为最致命的失败。

  随后泛滥的娱乐化大潮,索性让电影制作者取消了电影中的文学成分,故事能否立得住都不要紧,要紧的是炒作的手段,这种潮流,在2009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十月围城》则是较为完美的创作和风格表达的结合,是冷静的电影制作流程和绝不泛滥的个人情怀的结合,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电影中文学元素的回归。

  这证明了,先前的电影制作者们,抛弃电影中的文学元素,并自视为顺应潮流,其实只是文学创作能力匮乏之下的权宜之计,而新一代的电影制作者,正在小说没落的年代里,使自己成为小说家。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